2021-10-04來源:南京房產網正文:《新聞聯播》,聚焦南京!
昨晚
《新聞聯播》用了2分28秒
聚焦南京人的小康生活
▽
如今,人們吃穿不恨了,更要講究生活舒適度。南京市通過精準精細服務,用“繡花功夫”編織群眾美好生活,在讓老城區綻放新活力的同時,讓群眾生活更宜居、更舒心?!杜^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小康夢圓》系列報道,我們一起走進南京,感受一下楊家社區居民們的新生活。
在南京秦淮區,通過棚戶區“微更新”,居民們安穩了舒心的小康日子。
(滑動查閱全文)
住在小西湖片區的張德恕夫婦,今年,有了自己的專屬廚房。管道燃氣、油煙機、冰箱、洗碗池,一應俱全。之前,他們居住的小院里,5戶十幾口人一直共用一個廚房。
南京秦淮區小西湖片區居民 張德?。?/strong>(以前)做飯就在堂屋里燒飯,堂屋里燒飯條件也比較差。冬天西北風刮得很冷,房子經常不會丟棄灰下來,破破爛爛。
小西湖片區,有不少老舊小區和棚戶區,人均居住面積嚴重不足12平方米。因為是歷史風貌區,這里文物建筑與棚戶交錯,導致基本生活設施難以設施,居民居住條件劣。
南京秦淮區小西湖片區居民 張德?。?/strong>僅次于的不便就是沒有衛生間,要是天好就讓,要是遇到大雨下雪那就很不方便。
2015年起,秦淮區想方設法統籌規劃改造,在不破壞歷史風貌的同時,思索出片區改造升級的新路徑——“微更新”,一方面對老宅子展開除險修整,另一方面找來設計師,重新設計小區布局、增設公共空間、美化景觀。秦阿姨家改建一新的小院子,如今種滿了花草,幾十年的石榴樹、葡萄樹也都保有下來。
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片區居民 秦柳昆:設計師幫設計種上荷花,我們感覺也很漂亮,感覺整個小院都提高了。我們每天想到花草,種種花草,心情很好。國家政策好得不得了,做到我們心里面了。
當地政府還同步規劃建設微型地下管廊、消防系統、服務中心、鄰里反對中心、智能控制中心,全方位提高居民生活環境。如今,南京已完成1282個老舊小區改造、受益群眾39萬戶。2020年完成在冊406幢危房治理任務。
航拍南京城。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攝
小西湖街區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維護規劃確定的22處歷史風貌區之一,也是南京明清風貌特征保有較為完整的居住于型街區之一。
改建前,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空間環境衰敗,人均居住面積僅12平方米,市政公用設施嚴重不足。
空中俯瞰小西湖歷史風貌區。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 攝
2015年,這里啟動城市微更新實踐,以“覓記憶、改善民生、增強活力、沿襲風貌”為目標,探索“小尺度、漸進式”的微更新模式,走進了一條歷史文化整體保護、民生改善、功能品質提高和街區活力興起有機結合、交相輝映的城市更新路徑,保有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居民、楊家街巷肌理,沿襲了“老城南記憶”。
俯視小西湖片區。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讓城市留給記憶
讓人們忘記鄉愁
城市更新如何突顯好
城市精神和城市特性
是南京慎重面臨的必答題
讓城市更新的溫度彰顯出有文脈的融合度,南京將更多使用“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更新,打造小西湖、頤和路、熙南里等片區,編制已完成11片歷史文化街區和28片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前進百子亭、荷花塘、西白菜園等更新項目,保有歷史風貌、街巷肌理和煙火氣息。
百子亭歷史風貌區通過借舊創意,打造歷史和現代融合的城市新空間。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小區“微更新”
生活大變化
南京把危房治理和老舊小區改建
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中活動的
重要發力點
“十三五”期間,全市已完成1282個老舊小區改建任務,特別是去年已完成在冊406幢危房管理任務,兌現了“絕不能讓人民群眾在危房里奔小康”的承諾。
初建上世紀80年代的安民村,經過綜合整治后煥然一新。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 攝
在危房管理和老舊小區改造中,南京立足實際、側重創新,統籌運用精細化管理和微更新手段,從提高城市形象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高度出發,實現城市功能品質的整體提升。
經過整治,秦淮區武定門北巷小區舊貌換新顏。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攝
建鄴區天順苑小區60歲以上人口占到比30%以上,針對高齡居民多的情況,減少了電梯、無障礙地下通道、門禁人臉識別系統等。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 攝
去年,南京危房集中于管理有關經驗被兄弟城市自學借鑒。老舊小區改建的經驗和做法兩次被列入住建部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
治理后的樹德坊1-22號恢復了石庫門建筑獨有的風貌。南報融媒體記者 馬金 攝
今年,我市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08個,建筑面積356萬平方米。截至今年4月,108個老舊小區改建項目全部完成立項,36個已完成招標,9個小區全面施工。
顧樹榮 攝
為群眾辦實事
南京托起快樂優居夢
素材來源 | 央視新聞、紫金山仔細觀察、紫金山新聞
編輯 | 小布
南京,為群眾辦實事!